教学教研
校园资讯
船山心育 | 共青团衡阳市委“12355与你同行”中考、会考…05-25
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致家长的一封信05-19
船山家园 | 与书记、校长面对面,这是船山学子的模样05-19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食堂米、油采购项目 竞争性磋商成交…05-17
活力船山 | 教职工社团,健康向未来05-11
心育护花,向阳而生 | 船山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活动季之团体…05-11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船山实验中学扎实推进“一月一…05-11
船山法治课堂 | 与法同行,做一名尊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社会…05-04
喜报 | 船山实验中学荣获衡阳市书香校园05-04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食堂米、油采购项目 竞争性磋商邀请公告04-26
课改春风吹校园 长袖善舞谱新篇
很庆幸,生活在一个改革的年代,改革之风,吹遍了五湖四海、三湘四水,大江南北,改革之星火,燎原了中国;
很庆幸,从教在一个恰如其分的时期,多年的教学遭遇瓶颈,于彷徨、迷惘之际,吹来了课改的春风;
很庆幸,穿行在一个环境优雅、开放包容的学校,春花秋月惹人醉,魅力课堂有新锐。
很庆幸,作为一名教师,能得课改之先声,亲临杜郎口沐课改之春风;也很遗憾,作为一名船山人,无缘课改之先锋。
但毕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的,都是课改。还是能够深刻感受与领悟课改所带来的丝丝变化。
这变化,首先来自于学生。
传统的教学课堂,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听课时是录音机,答题时是播放器,考试时是打印机,课堂缺乏生机活力与创造。可是课改之后就不同了,学生由被动的接收器变成主动的参与者。课堂上,迷茫的眼神少了,聚精会神的多了;讲小话的少了,讨论问题的多了;偷看小说的少了,钻研课本的多了。如果课改前的课堂是那条“静静的顿河”,那课改后的课堂就是一条欢腾的小溪。你眼中所见,不是一只只伸着脖子的呆头鹅,而是一只只主动“觅食”的快乐鸟;你耳中所闻,不是一句句含糊不清的呢喃语,而是一声声充满自信的铿锵话。从学生们声音洪亮的表述中,你会看到自信;从学生们热烈激动的讨论中,你会读出智慧;从学生们互帮互助的释疑中,你会悟出合作;从学生们别出心裁的答案中,你会懂得创造.....还有什么比充满智慧、生机、活力、创造的课堂更成功?始终以为,功利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作为学校,作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天职,但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授业,学业的“业”,唯分数论,把“道”与“惑”置之九霄云外,造成了今天教育的高分低能,高分低德。而课改——“345高效课堂”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自主、合作、探究”让课堂严肃又不乏生气;“精讲、多思、精炼、互动”让课堂严谨又充满灵性;而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确定目标、自主学习、组内探究、交流展示、评价反馈”相互衔接、层层推进,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主体”与“主导”相互补充、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这样的课,不仅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让合作、宽容、互助等优秀品质潜移默化于课堂教学的点滴细节中;让责任、荣誉、自信等品质水乳交融于课堂的每一环节中。这样的课堂,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强硬的灌输,“三维目标”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心海,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优质课堂。
这变化,也来自于老师。
老师的变化突出表现为角色的转换。课改之前,教师是“师”、是“长”,课改之后,感觉老师才真正“走下了”讲台,成为了“辛勤的园丁”。这种角色的转换,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可见性,它带来的必定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改变。定位于“师”“长”的角色,会有先天的优越感,会高高在上,觉得自己鼎然不可侵犯,会师道尊严,严肃、权威、家长,具有不可挑战性。而作为园丁,会放低姿态,会接通“地气”(即学生),会观察、思考、勤奋,而且必须因材而施教。你面前的每一棵“幼苗”,处于何种状态,是你时时要观察的,怎样让他们茁壮成长,是你时时要思考的,而他们最终能否开花结果,则取决于你的勤奋。作为教师,定位于“园丁”的角色,你的观察思考能力突出表现在你是否能“工于心计”,对于那些无视规则、恣意妄为的,必须给他们“修枝剪叶”,用纪律约束他们;对于那些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必须给他们添加“肥料”,用“营养”滋补他们;对于那些生性懦弱、性格内向的,必须给他们提供机会,用爱心鼓励他们……凡此种种。传统课堂教学,老师高高在上,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们为了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不会也不愿去研读学生。而“345高效课堂”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老师们在小组建设、分组讨论时,有机会也有时间去观察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因此,可以为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依据。不仅如此,教师的这种转变,也使师生关系更加平等而和谐,甚至于老师的“地位”更低了些,由“领导者”变成了“服务生”。但这种转变是必然的,唯此,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以上说的,是课改给人形式上的一种变化,当然,也有不变的。这不变的,怕是根深蒂固的那一味“药”,是啊,“汤”换了,如果“药”不换,只怕“病”如故。总以为,教育,最可怕的是就是急功近利,一旦急功近利,就会不顾客观规律,罔顾客观事实,“揠苗助长”,或者添加“激素”,这样也许可以效果立现,但从长远看,毕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育说到底,是要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这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分数≠将来的幸福。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恐怕比任何漂亮的分数都更加珍贵。分数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尺度,但不是唯一的尺度,一个教师,如果心里眼中只有分数,分数最终会变成握在手心的雪花。
综观我校课改的方方面面,成效毋容置疑,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以往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但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质上来说还是不愿意换掉那一味“药”,哪怕是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少数人没有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迫于压力而课改,其结果是:领导来了我课改,领导一走全抛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课改吧!”是这些人的心理写照,这样的课改当然毫无成效可言。还有一种情况是,为“课改”而“课改”,课改仅仅停留在表层,肤浅、形而上,“345”佐料齐全,可惜胡乱拼凑,这样的课,课堂上热闹非凡实不差,可一看作业依然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我把它概括为“形式到位,效果崩溃。”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要认识到编好导学案是基础,用好导学案是关键,落实导学案是归宿。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课标要求,做到小而精,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使用导学案时,不能把它与练习本混为一谈,要体现导学案“导”和“研”的作用;而落实,则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检查监督机制。
第二:教师要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即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适时引导。教师不能把课堂中的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更不能混同于自由学习,鉴于此,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政治学科,在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只有在指导学生“读”、“议”两方面做好文章,下好功夫,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作用。
“读”的目的是激趣、是发现,因此,老师的“导”应注意:(1)巧设情境与目标,激发学生“读书”欲。(2)基础知识有笔记,疑点重点做标记。(3)阅读速度提要求,知识能力双提升。
“议”即“合作、探究”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创造力得以彰显的阶段,是课堂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绝不是教师看热闹的环节。叶圣陶说:“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这话说得极是。老师把认识中的问题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各抒己见,互相讨论,尝试解决,这就是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但这时的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对课堂讨论的焦点、进度、学生参与度都要了解并适当引导。学生的“议”与教师的“导”相互补充,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信念、情感。
第三:要“讲”在紧要处,“练”在关键点 。
在杜郎口学习的过程中,很羡慕老师们上课时的“闲”,一堂课45分钟,老师几乎没有话,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老师只是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安静的旁观者,只是偶尔在学生遇到“拦路虎”时,才“出口”相助。然而就是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出口”,却是“早有预谋”,是课堂艺术之所在,精妙之所在。老师不讲不是不会讲,更不是偷懒,体现的是惜字如金的高超水平;老师偶尔的“出口”相助是在学生“读、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的“助”。体现的是画龙点睛、对症下药的技高一筹,这时候的“讲”是一种水到渠成、一种瓜熟蒂落,大大提高了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的“讲”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的作用。
当然,学得再好,讲得再好,如果落实不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因此,落实过程中的“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练”也有讲究,要“练”在关键点,“练”的内容要围绕教学内容、目标精心设计,要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摸清学生学习动态,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以便于教师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
说到底,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师生互动,才能成功。回顾我校的课改历程,从等待观望到风生水起到星火燎原,正一步步摆脱幼稚走向成熟。正所谓:
课改春风满校园,长袖善舞谱新篇;上下同心泰山移,硕果辉煌笑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