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研
校园资讯
“红”船“清”山 | 船山实验中学开展清廉学校品牌建设系…06-09
围棋大师进校园 | 船山实验中学“1+3”增强体艺素养,促…06-09
“红”船“清”山 | 船山实验中学开展清廉学校品牌建设系…06-02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艺术童伴”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送…06-02
船山心育 | 共青团衡阳市委“12355与你同行”中考、会考…05-25
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致家长的一封信05-19
船山家园 | 与书记、校长面对面,这是船山学子的模样05-19
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食堂米、油采购项目 竞争性磋商成交…05-17
活力船山 | 教职工社团,健康向未来05-11
心育护花,向阳而生 | 船山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活动季之团体…05-11
中小学教师科研亟待走出“强说愁”
岁末年初,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教师非常忙碌,除了常规的年终总结,还要对去年9月份申报立项的校级课题进行成果整理。在即将到来的假期之初,学校还要集中召开学校科研年会。有部分教师反映,平时教学任务就非常繁重,又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感觉做起科研来有些吃力。
和北师大实验小学的教师们一样,目前中小学教师科研还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中小学教师能不能做出好科研?该怎么去做?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中小学教师和专家。
“有心”是做科研的第一步
北京卫国中学的生物教师李桂霞精心准备了一堂有关骨髓移植的课,除了普通的讲课,她还设计了播放录像、学生讨论等环节。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原计划出彩的预设却遭遇了两次尴尬。在第一个课堂,正当学生表示自愿成为骨髓捐献者的时候,一个细小的声音“骨髓移植有困难,可以利用脐带血呀”让所有孩子震惊,也给了原本对脐带血了解不多的李桂霞一个突然“袭击”。在第二个课堂,为了不重蹈覆辙,李桂霞课前查了很多有关骨髓移植、脐带血、干细胞的知识,但是,课上一个学生提出的“治疗白血病最先进的办法应该属于基因治疗”又把她推入了尴尬。
同一堂课的两次“意外”,让李桂霞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并以自己的生物课教学为个案,对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变通作了深入研究。她的论文也获得了海淀区优秀论文一等奖。李桂霞的感受是,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专业知识渊博,还要时刻关注前沿科学,了解新思想。
“其实,每个孩子的每一天都不一样,怎样面对每天新鲜的孩子?
这需要‘有心’,而‘有心’是做科研的第一步。”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面对每天处于机械化工作状态的教师这样说道。在日常教学中,如果用改革的意识、探索的精神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用不同的方式给不同的学生讲解,这样就能产生活思想、活方法,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有意”是发现课题的关键
“相比十几年前,现在的课题研究、科研太多了。”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这样评价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科研。不少专家也认为,现在很多人做科研,出了书,写了文章,但是没有提出问题,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被动研究多出于功利目的,敷衍塞责,并没有把科研当作自身的自觉追求。
北京市商务管理学校的冯莉丽遇到的问题,也许很多教师都遇到过但是忽略了。她所面对的是一群很聪明但是自暴自弃的学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她内心的真实描述。课堂上,她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是反被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无能,班级和课堂局势很难控制。
她努力忍耐,但是她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为此,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专门向心理教师请教。在研究中她发现,精神健康的人会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有时候教师不生气,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漠不关心。于是她开始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学生的愤怒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她不仅获得了教学的自信,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认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趋深入,教师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其目的是对现实问题充分关注,让科研能够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有法”科研促教师成长
做科研就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怎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
袁振国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记教育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月记,但主要是要有记录,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点,然后找到自己记日记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对这堂课有信心或没信心,自己觉得好或不好在哪?同时,还要有交流,科研是群体的事,小组、全校的交流,对教师科研很有帮助,能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还需要有活动,对中小学而言,做科研本身是为了促进工作,提高教学,要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科研,要在科研中渗透教育活动,体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还需要规范,用科学化的方法对成就进行归纳,上升为经验、理念、模式、特色。
吴颖慧认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多种形式的科研,让教师们真切感受到科研在实践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科研看作教师自身发展的凝聚力、开发力、引导力和提升力。(本报记者 张春铭 杨桂青)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