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 教学教研>> 教研活动>> 正文内容

信息科技教研动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3日 点击数: 字体:

⒈计算机教育向信息科技教育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氛围,其特征表现为:第一,社会的高度信息化。第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第三,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第四,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信息不仅是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抽象反映,而且也可作为知识来进行推理、加工、传播。随着人们对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其开发、利用、流动、渗透、作用的范围大大扩展了。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下一世纪初,全体劳动者的 60% 将直接操作与使用计算机。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信息时代,无论是社会和经济的运作方式,还是个人生存、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要适应这一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必须开设信息科技教育课程。所以,原有的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的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应被以信息处理为主的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课程所取代。在全市范围内,开设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课程是上海市中小学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国际化、信息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和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⒉信息科技教育的内涵

   何谓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从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加工处理技术的科学。它与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等基础科学交叉形成新领域,是发展和更新十分迅速的技术科学领域之一。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应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接触的社会实际,以信息处理为主,信息处理技术又以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包括:信息学基础、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通讯、网络、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必须达到如下要求:

   ⑴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信息化特征,了解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认识信息化对社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确理解信息的内涵。

   ⑵普遍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地使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获取、选择、收集、传输、加工、应用等处理,并具有利用有效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字化"、"网络化"生存的能力。"数字化"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从数字化的媒体中获取信息,即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终身学习的行为方式。"网络化"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协作关系和双向信息传递通道。"生存"是指在由数字化、网络化所提供的新型的协作关系、联络空间、教育环境,以终身学习为指向的生活方式。

   ⑷注重学生应用信息科技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的培养。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