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 教学教研>> 教研活动>> 正文内容

不一样的诠释 同样的精彩——数学组同课异构活动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6日 点击数: 字体:
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吴鹏
 
 
 
   1月4日,有幸参与了关于《圆周角定理》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们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实施途径,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的认识,应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于是,我利用学生熟悉的足球射门活动为素材,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通过观看微课,类比圆心角的定义,从而引出了圆周角。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动手实践——大胆猜想——理论验证——得出定理”,并配以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不仅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探索,构建知识。还培养学生要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思考数学。最后去解决情境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的收获颇丰,同课异构让我清楚地感受到了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我认为,有比较才能更好的促使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教师之间应以同课异构活动为契机,增加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彼此学习他人的长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会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让我的课堂更加精彩!
 
 
 
圆周角定理的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船山实验中学李明利
 
 
 
   本节课是在圆的基本概念及四量关系定理的基础上,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圆周角定理在圆的有关计算和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反思本节课,我有如下体会: 
   1、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足球射门,谁射进的机会更大”的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问题情境数学化的能力,养成学生关注情境问题的数学本质和数学特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视角关注问题、审视世界的习惯,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抓重点、破难点、释疑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周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其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较难理解,我通过从特殊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从而化解难点。学生在遇到复杂图形中找圆周角关系时较难识图,我引导学生从“角—弧—角”的串联形式分析角的关系,效果较好。
   3、注重知识的生成,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入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在学生认识圆周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引导从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并推导圆周角定理。同时渗透了“分类”、“化归”、“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4、课堂小检测时间不充足,学生思考不充分。小检测的题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再适当精简,让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只有思考充分才能更多的挖掘学生的潜力。
 
 
不 一 样 的 诠 释 , 同 样 的 精 彩
             —— 初三数学组吴鹏、李明利老师同课异构观课感
 
   近日,初三数学组由吴鹏、李明利两位优秀年轻教师就《圆周角》一课,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组内成员细心研磨,给全组成员呈现了两堂精彩的示范课,全组成员认真学习、积极研讨、思想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已初具个人特色,具体的感想和收获如下:
   ①语言是教师的第一手段。吴鹏老师标准的东北普通话循循善诱、温婉尔雅、不紧不慢,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如沐春风,就像是邻家的姐姐,亲切、温暖。李明利老师典型的衡阳汉子,激情飞扬、风趣幽默、粗中有细,处处又闪烁着数学的智慧,就像是学生人生的导师。
有人说: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谈话艺术。”教师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其说话的艺术上体现出来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认真地揣摩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坚持不懈的训练自己的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特色,增强课堂的艺术感染力,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两位老师各有千秋,结合自身的特点很好的展现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②课堂结构设计合理、衔接自然。两位老师都是沿着实际情境引入----
动手实践探索----几何画板验证-----数学理论证明-----定理概念形成----定理应用,这6个步骤层层递进、层层生成,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数学教学(特别是几何教学)的一般规律,提倡学生动手实践、感知体验,充分体现新课改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也反应初我校教师扎实的数学教学功底。
   ③同样的课堂架构下,细节的不同处理方式。比如:实际情境引入环节,两位老师都用的是足球的射门张角引入,处理上还是稍有不同。吴老师用的是我们身边的足球队,衡阳市一中女子足球队;李老师用的是欧洲五大联赛的足球队,个人觉得吴老师的处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因为毕竟初中生了解五大联赛的足球赛事还是不多。第二个明显的不同,便是本节课难点处理,吴老师把三种证明图形引导学生形象的看成的一面面的旗帜,圆心在圆周角上刚好看成是一面旗帜,圆心在圆周角内部看出是两面旗帜分别在直径的异侧,圆心在圆周角的外部看成是两面旗帜在直径的同侧,从而一下只看出了图形的本质,浅显易懂,体现了数学的联想、模型的意识;李老师对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引导学生,这个证明分成三种情况,就有点类似于我们平时做压轴题,第一问是铺垫,后一问要用到前一问的结论,类比着来思考,同时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归纳,其实定理证明的本质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和一个三角形的外角和定理,学生抓住了数学本质,问题便迎刃而解,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两位老师不 一 样 的 诠 释 , 同 样 的 精 彩。“同课异构”实现了教师间的“合力效应”,促成教师间的知识共振、信息共振、心理共振。如果能融合两位老师的优点,取长补短,我们的课会更高效。
                                       初三数学组   何宪鸿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