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 教学教研>> 教研活动>> 正文内容

评杨玲老师《老王》一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2日 点击数: 字体:
  肖高君
  今天,我听了初一杨玲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收获颇大,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开篇检测预习,考察课外拓展
   《老王》一文是一篇现代散文,篇幅不长,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文章中重要的字词需要掌握,杨玲老师以习题的方式测试了班上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对错误率高的选项予以讲解,同时在:“杨绛背景知多少”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也分享了自己平日对杨绛的名言语句摘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以读促读,又提高了学生们平时摘抄积累的积极性。
 
 
二、读中品,在品中思
   设计了“走入老王”这一环节,让同学深入文本,并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感受老王的生活状况,学生积极找到了老王与杨绛的对话细节,关于“家”的定义,理解老王的生活状况,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苦”:生活艰苦,住处贫苦,内心凄苦。
紧接着又设计了“评说老王”这一环节,这样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杨绛先生为什么要来写他?同时学生又一次在人物语言中品读了老王这个人物形象,这个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个看似一无所有的人,却竭尽全力把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都卑微地奉上了: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送鸡蛋,香油,不收钱;这个贫苦的人,却这般“善良”,因为他骨子里把杨绛先生当做亲人!
而杨绛先生当时最后一次看到老王:“忘了请他进来喝茶”“忘了让他进屋坐坐”“忘了下楼扶一扶他”,所以大家最终也理解了:本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步行者的愧怍……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学生情绪低沉,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三、情感升华
杨玲老师在这堂课最后设计了欣赏图片,找了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图片,配以解说,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而我们的身边还有那么多的不幸者,从而发自内心地关注弱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呼吁全体同学都来关爱像老王这样孤苦善良的人,让现实中的老王生活的很美好。并且让学生以诗人,或者人大代表的身份,写一封信给老王。
四、学中思,品中写,老师自己“下水”作文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同时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能感之”还要能“写之”,自己要学会自己“下水”作文,这会给学生一个极大的示范带头作用。
不得不承认这篇课文最大的一处个性亮点是杨玲老师“下水”作诗:《献老王》加上配乐朗读,直扣学生心灵,有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甚至泪光点点,我想语文的力量,文字的力量就该如此,也让聆听的老师受益颇深!
当然作为年轻老师在亲和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方面都有提升空间,但是这节课整体是一堂生动精彩的课堂,也希望所有年轻老师在船山这个平台上有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