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 教学教研>> 教研活动>> 正文内容

评王颖老师《再别康桥》一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点击数: 字体:

肖高君

   3月27日,在我校初三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中,王颖老师在302班执教了《再别康桥》一课,这是一节朴实而又灵动的语文课。课堂的流程从整体感知到品味鉴赏再到拓展深化,环节清晰。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根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一、借助意象把握情感,依据诗歌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这节课,将把握意象作为切入文本的重点。通过借助文中的意象如“金柳”“新娘”“波光”“水草”“星辉”“笙箫”等来把握情感。课堂上对所展示的对“新娘”“彩虹似的梦”等意象的分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上出了诗歌的味道。

二、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

可以说“读”是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亮点。学生自由朗读、个人朗读、齐读,老师的范读,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或为感知,或为体会,或为揣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尽量通过读来体现,课堂随着读而推进。在此基础上,还注重诵读的指导,除了常规的读准字音、停顿、层次的要求之外,更上升到了审美的层面,如对“彩虹似的梦”和“放歌”两处的诵读指导,整堂课书声琅琅,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味道。

三、拓展深化有效展开

诗歌教学应当不是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王颖老师在解读“彩虹似的梦”时,能够适时引入关于志摩“梦”的内涵,有他的“治学之梦”、“救国之梦”、“情感之梦”,并向学生解读徐志摩的“康桥情节”,从而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
    课堂结束后,王颖老师的课赢得了参与听课家长的热烈掌声,“王老师的课启发引导,方法灵活,声情并茂,意境深远,彰显底蕴”302班黄含冰学生家长如是说。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