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衡阳市船山实验中学. >> 教学教研>> 教研活动>> 正文内容

教师参与课程发展: 理念、效果与局限(三)

文章来源:转贴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4日 点击数: 字体:

  四、总结与建议

詹森(Jansen,1988)研究了非洲进行的两项地方/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计划,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我国教育界人士听一听的忠告:过于注重课程发展的地点(是地方本位的或是学校本位的)和人员(是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教师)而忽视了课程改革的最根本目标棗课程内容的改进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提高,必然会导致课程改革无果而终。

我国一向没有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的传统,现在引进这一机制,当然是看到了它可能带给我们的好处(如更适切于学生,照顾个性发展和个别差异等等);但是像詹森这样的忠告绝对不是多余的:着眼于确立我国合理的课程发展机制(当然包括教育体制的其他方面),固然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对外在制度的关注掩盖了对教育之根本终目的的追求,结果可想而知。

以下试图在总结上述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实践”和“研究”两个方面,为我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实践和相关研究提几点建议。

(一)实践建议

1.尽管有许多预期的效果并没有获得实证研究结果的确认,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支持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理由有很多(特别是有很多专业--技术层面的理由),而不单纯是某种新制度要求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所以才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行政--组织层面的理由)。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国的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很可能就变成一种行政活动。而正像有研究者(Johnston,1995)忠告的那样:如果把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行政任务,这项活动无论对由于既缺少时间又缺少行政经验的教师来说,还是对课程发展本身来说,就都会失去意义。

2.虽然最近20年间我国教师队伍的平均素质(主要是“外在素质”如学历)有了相当提高,但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我们自己的期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加之长期以来从理论界到实践界都缺少“课程意识”,一般教师所受课程理论和技术的训练甚少。这种状况,必将使我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难度增加;也可能会成为许多人反对我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重要理由。但是,期望通过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之后、期望一般教师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放心”地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能是不明智的设想。地方/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为地方/学校本位的教师培训(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舞台,让教师们在参与地方/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应该成为地方教育当局和学校决策者在看待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时的一个重要视角。

3.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形式,如上所述,比较多见的是课程委员会制和工作坊两种形式。可能与英美等国不同的是,我国学校一般都有比较好的教师之间进行合作的传统(如年级组、教研组、共同备课、相互听课等等),这些已经存在的合作形式,可以作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非常好的基础。有必要担心的是,由于种种误解(如课程发展是“神圣”的、了不得的事情,课程发展就是出版一套教材等等)作怪,有些学校可能会煞有介事地成立一个独立的课程委员会,而忽视了原有的这些教师之间显得不那么正式的合作方式对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宝贵价值。由于倡导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重要意旨之一就是缩小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所以,可以这样说: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活动,越是能“弥漫”于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中,越是能在接近于其实践的层面上发生(如教研组层面就比校级课程委员会更加“贴近”教师),就会越有效果。这一点值得学校决策人员重视。

4.近年间,我国师范院校或教育研究机构与中小学界的联系增多,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原以从事专项教育研究为多,地方/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提上议事日程之后,课程发展估计将会成为这类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也很可能会出现“与大学研究者肩并肩”的“参与”。这种教师、大学研究者共同合作的参与,从理论上讲可以弥补教师的许多不足,有条件的也不妨组织“工作坊”,既让教师得到提高,还能更实质性地参与课程发展过程。不过,有必要担心的是:由于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与中小学合作都是不平等的,大学“专家”多是“指导者”的形象,中小学教师则是“被指导对象”,这种格局如果不改变,大学研究者的介入不但不会促进教师参与课程的发展,反而会阻碍这一过程:毕竟是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大学“专家”要去实施这些课程,是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大学“专家”直接肩负着教育学生的使命。此外,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专家”都是某学科领域或课程理论的“专家”,他们能够为学校课程发展贡献的力量即使不比一般中小学教师少,也不会多很多。

5.最后,如上一部分所述,由于教师职业的惯有特征、知识技术上的欠缺、时间不足、工作负担重等等原因,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以及其他如地方/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等改革措施)欲见成效,可能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无论是作为各级教育决策者(包括中央教育当局),还是作为教育研究人员,都有必要明白:一线教师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上支持,也需要同情和宽容。过于急功尽利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成为趋向合理解决方案的羁绊。

(二)研究建议

1.上文的综述显示,有许多“理论上应该”成立的设想并不能在实践中获得支持:这些理论上的假想之所以没有在实践中实现,可能是因为所设想的方案(如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本身并不具备这种功能,也可能是因为方案执行细节上的差异(如虽然都是参与,参与的方式却有不同)致成。实践中获取的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辨明方案的价值、局限或采取更为有利的具体措施。我国包括地方/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在内的许多方案,对其价值的认识目前都尚在“理论假想”阶段,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些假想(如可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更适合于学生、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等),或者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更有利于实现这些假想的效果,有必要用从实践中获取的证据(而不单是理论家的鼓吹)来说明。

2.任何教育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应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结果。目前见到的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涉及学生学习结果的并不多见,尚不足以说明此一措施到底能否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一研究,较之于其他的相关研究(如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程度)似乎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特别对我国而言,由于以往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机会甚少,研究参与机会的增加是否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提高,似乎更有意义。

 3.尽管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被很多学者视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可行途径,但是,目前多数研究都专注于参与课程发展与教师的态度(如工作满意程度、责任感等)的关系,至于此举措能否真正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如增加其学科知识、课程知识与技术、更全面更开阔地看待教育问题等)有所裨益,研究不多。这可能部分地缘于教师专业素质本身难以用比较可靠的方式衡量,但鉴于专业素质问题比态度问题更为人们关注,也更可能为实践(决策)提供参考,进行这类研究的尝试还是必要的。

4.可能是由于“课程”本身太过于复杂,目前见到的研究还甚少直接触及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课程”本身的关系。在构建一种比较合理的“课程要素”的分析框架后,可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5.最后,比较技术化的一个问题:在我国,既有与英美等国不同的教育制度传统(在这些国家,地方和学校长期对课程发展负至少相当部分责任;而在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最近半个世纪中基本上连这种意识也没有),又有很不同的学校/教师文化(在很多国家,甚至连我国的香港,教师之间要进行合作,达成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是一个需要做出努力的;但在我国,尤其是小学,这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课程发展比较合宜?特别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会使大多数的教师受益?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注1:这是作者向全国第二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1999年12月)提交的论文,发表前作了一定修改。

2:本文得到导师黄显华教授的指导,作者深表感谢。本文涉及的一些关键概念,特别如“课程”“课程发展”“参与”等,在本文所引述的各家学者的论述中往往都有不同的含义,而这些不同的理解又往往构成论者某种观点的基础,本应加以区分,但由于本文本意只在大略回顾这一理念,加之文章结构上的局限,这些区别没有一一列出,特作说明。

主要参考资料:

1.Ayers,Knetter R.L.(1995).The Impact of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a Workshop on Genetics:Effect on Teacher Preparedness and Confidence and Student Achievement.PH.D.Thesis of University of Kansas.

2.Ben\|Peretz,Mirriam(1990).The Teacher\|Curriculum Encounter:Freeing Teachers from the Tyranny of Texts.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3.Carnegi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1986).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1 Century.New York:Carnegie Corporation.

4.Connelly,F.Michael & Clandinin,D.Jean(1988).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Narratives of Experience.OISE Press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5.Clandinin,D.Jean & Connelly,F.Michael(1992).Teacher as a Curriculum Maker.In Philip 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pp.363-401.

6.Elliot,John(1994).The teacher's Role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an Unresolved Issue in English Attempts at Curriculum Reform.Curriculum Studies,Vol.2,No.1,pp.43-69.

7.Haberman,Martin(1992).The Role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 as a Curriculum Leader.NASSP Bulletin,Vol.76,No.547,pp.11-19. 8.Hargreaves,Andy(1991).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Teacher.The Curriculum Journal,Vol.2,No.3,pp.249-258. 限于版面,以下参考资料从略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更多